左營蓮池潭

蓮池潭內的龍虎塔是在民國六十五年的時候建造完成,在左營地區也算得上是象徵性建築物, 幾乎是旅行團來到高雄必遊的景點之一! 古樸莊嚴的建築外觀、色彩表現豐富的細緻綴飾, 自有其引君入甕的魅力所在!
 

左營蓮池潭風景區內的景點, 有龍虎塔、春秋閣、孔廟及附近座落的廟宇, 蓮池潭原名連花潭,南邊有龜山、北邊有半屏山,潭的面積約有42公頃,源頭是高屏溪。康熙25年(西元1686)新建文廟(舊孔廟)時,以蓮池潭為泮池,當時就在潭水內遍植荷花,每到夏天,蓮荷盛開,花香四溢,在清代就列為鳳山八景之ㄧ------「泮水荷香」。清晨或入夜後的蓮池潭,時有靄靄霧氣而塑造出特殊的景致氛圍,黃昏時分,蓮池潭畔緊鄰的半屏山、龍虎塔、春秋閣等建築倒映水中,因而有「蓮潭夕照」的雅稱。
 

左營蓮池潭自行車道,於2006年7月底完工,自行車道長達有24公里之遠,直通愛河出海口的哈瑪星地區,清晨、黃昏、夜晚都可以看到自行車族穿梭來回在這條可以飽覽風景又可以健身的"咖打掐"道,外地人來高雄旅遊也可以租台自行車試試腳力喔!
 

 

 

 


西子灣英國領事館

 

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將臺灣、牛莊、登州、潮州、瓊州等地列為通商口岸,條約內容的臺灣則指的是當時的台南這個地方,後來又增加了基隆、淡水、打狗(現今的高雄)等三個通商點。

1864年(同治3年)5月5日,第一任的淡水稅務司麥士威爾(William Maxwell)設打狗關,並向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租一艘運鴉片廢船「探路者號」(Pathfinder)作為辦公室及宿舍。同年7月,英人史溫侯(Robert Swinchoe ) 從淡水來到打狗籌辦遷移副領事館事宜,並以月租一百銀元向甸德洋行租用另一艘廢船「三葉號」作為副領事館館舍,同年11月7日正式開辦領事業務。
1876年9月打狗領事館購地預算通過, 1876年11月領事官邸兩塊土地承租簽約,出租人為盧天送,承租人英方代表為代理測量官馬歇爾(Marshall),租期為永久租用。
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8月9日,英國領事A. R. Hewlett簽署的報告文件內容記載:近期完工的打狗領事建築物有 1.山下港口堤岸邊的辦公室(Public Offices)2.巡捕區(Constable’s Quarters)3.監牢(Gaol)4.山上官邸(Residence)等。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日本依中日馬關條約進佔台灣。日方依和約內容接收在台灣的清朝政府公產,而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山上官邸之產權屬清國海關稅務司,經過清、英、日三方交涉於1896年日方接收打狗稅關等地;1909年(明治42年),日本外務省照會台灣的各國領事館,希望能辦理領事的移轉,直到1910年(明治43年)3月24日,英國關閉安平的領事館業務,因為打狗英國領事館屬安平英國領事館分館,所以也 一併關閉,這些領事館設施就此改由日本接手管轄。
1931年(昭和6年),台灣總督府將此建築變更為『高雄海洋觀測所』,屬台灣總督府內務局管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預防建築遭美軍飛機轟炸,建物的紅磚上被塗刷上水泥 偽裝,雖然如此,部份館舍仍遭炸損。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日軍戰敗投降,台灣光復,此處也曾變更為『台灣省氣象局測候所』,期間又遭逢1977年(民國66年)賽洛瑪颱風,造成嚴重受損。1986年(民國75年)又雇工修復,隔年(民國76年)由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93年8月起,高市文化局將之委外整修及經營管理,讓古蹟活化再利用,94年重新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為使真確史實重現,2009年特予正名。
 

狗英國領事館成功的結合西方設計與東方巧藝之建築。 是台灣的第一棟洋樓,1865年英商天利洋行建造,由英國人設計,採用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維多利亞式的洋樓造型;其主要建築物材料 為紅磚、花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樑架等。其中紅磚、花崗石來自中國大陸廈門,三合土:主要為赤糖汁、糯米漿及石灰(石灰在當時一般有兩種材料:石灰石及牡蠣殼)。

【1899年的淡水紅樓位於淡水老街上,是英國維多利亞式洋樓,由富商李怡和所建,1913年詩人洪以南購得;1891年的紅毛城英國領事館同為淡水港極盛時期的代表建築物 ,其外牆為紅磚,迴廊栱門欄杆則是綠釉花瓶】。

 

 

 

左營眷村文化館

為古早眷村文化的保留而設置的這個左營眷村文化館座落於高雄市左營區龜山巷157-2號 ,對眷村長大的人而言,這裡可能會勾起你許多兒時的回憶,對一般人而言,這裡可以讓你了解早期眷村生活的文化點滴,四零年代的台灣因為地方方言的不同而粗略有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又稱本省人)、外省人之分,而早期的外省人大都是住在眷村內,因為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的外省人是軍職身分,軍眷又都聚居於眷村內,於是漸漸的塑造出另成一格的眷村文化。

眷村裡的住民有來自大陸各省分的,於是乎各個地方的大陸家鄉話在這裡都被夾雜在普通話(俗稱的國語)裡使用,甚至大江南北的各地方家鄉菜也在這個村落裡互相交流品嘗著,風聲、雨聲、麻將聲也是眷村文化的另一特色,總之,走一趟眷村文化館,每個人都有因自己成長的環境背景而有各自不同的解讀與感觸吧!

 

 

旗津天后宮

「旗津天后宮」是目前高雄地區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起建於康熙30年(1691),主要供奉媽祖,祭祀大典在每年的農曆3月23日舉行。關於天后宮的傳說起緣於清康熙12年(1673),有福建漁民出海遇到颱風漂流到旗津,之後返鄉便邀集鄉民攜家帶眷來這裡定居,並從家鄉奉迎湄州媽祖隨行,以草寮供奉。

康熙30年(1691)此地移民人口漸漸增多,住民就集資建造一座新的媽祖廟,於是才有了日後的基礎,不過史書上正式的記載是光緒13年(1887)有洋商張怡記等號重修。至民國15年又有一次大修,乃成為現今所見之模樣。

「旗津天后宮」內處處可見精緻的雕作,值得看倌們停下腳步細細品味觀摩。

民國七十年(1981)過港隧道工程開挖,長一千五百五十公尺的海底隧道,於七十二年(1983)完
工通車,因此目前除了坐渡輪過去旗津之外,也可自行開車經海底隧道進入旗津!

 

 

 

 

 

 

旗津砲台、燈塔

清朝末年為了固守打狗港,在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各設置了三座砲台,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已埋入土堆不復存在, 第二高的就是「旗後砲台」,最低的是哨船頭的「雄鎮北門」砲台,旗後建砲台的史實記載,最早見於1720年(康熙59年)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砲台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砲台」為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
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1875年(光緒元年)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台,於次年完工。


1895年(光緒21年)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台」成為斷垣殘壁。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1991年(民國80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1995年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砲台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1895年)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1991年(民國80年)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1915年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台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1927年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旗后砲臺所用的紅磚來自廈門,鐵水泥(塞門德土)購自歐洲,其他材料如木樑柱及石灰,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

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壁式砲臺。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后山之山勢走向一致。砲臺之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成,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主要入口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大門上有額,題「□□天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 南區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佈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大砲之佈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

旗后燈塔建於清光緒九年,即西元1883年
目前已有123年歷史
最初為清廷聘請英國技師所建造
燈塔可見距離約為十海浬(約十八公里)
現在所見之巴洛克式八角型建築則為日治時期
1918年日本人擴建高雄港時所興建
出輪渡站後往旗后山走
到山腳下會遇到一個T字路口
往左可上旗后砲台 往右是到旗后燈塔



 

 

壽山

壽山又名柴山,位於高雄市西南區,為南北走向之珊瑚礁質丘陵地,舊稱麒麟山、埋金山、打狗山或打鼓山,是高雄市的天然地標。柴山是一座自然寶庫,根據調查已知的植物約有769 種、鳥類64種、哺乳類9種 、爬蟲類21種,還有無數的昆蟲及其他動物。

早期平埔族打狗社區原住地就在這裡,山上林木繁盛,有萬壽山公園、忠烈祠、動物園、千光寺、法興寺、元亨寺等景點,沿著壽山動物園旁的小徑可至壽山風景區的石灰岩洞區,循曲折狹小的石灰岩洞穴前進,可 以看到石筍、石柱等鐘乳石結晶。沿環山道路直上壽山,有多處觀景平台可遠眺高雄港埠、欣賞西子灣落日及高雄市的夜景。

壽山也設有「台灣獼猴自然生態保護區」,遊客來這裡請勿餵食這些獼猴, 隨身物品也要多注意,因為獼猴習慣人類的餵食之後已漸捨棄原本野外自尋食物的方式,甚至用巧取豪奪的方式偷或搶走遊客隨身物品,除了台灣獼猴外,萬壽山動物園還有大型哺乳動物、爬蟲類,鳥類等各類珍禽異獸,而壽山動物園內還有一面我國目前最大的馬賽克壁畫。壽山公園旁的忠烈祠, 採中國宮殿式建築,供奉國民革命烈士神位,祠前拱門台階也是遠眺高雄港絕佳地點之一。

 

 

 

愛河

愛河發源於高雄縣仁武鄉,流經高雄市區,為高雄主要河川之一,最早稱為打狗川,後被日本人改名為高雄川, 1948年中正橋附近由民間經營划船所,名為愛河游船所,豎立招牌在橋畔營業,某日颱風過境將招牌中游船所三字吹落,只剩愛河兩字,又巧遇情人於此殉情,所以才有現在的名稱。

愛河全長約16.4公里,猶如高雄的母親之河,下游河岸整治而成河濱公園,是市區內散步休憩的好去處,也是端午節划龍舟與元宵節燈會的舞台。近年來經政府努力整治,並陸續在河岸兩旁進行綠化,闢建自行車道,也讓忙碌的市民在下班之後又多了一個健身及放鬆心情的運動選擇。

愛河入夜後水面點點霓虹彩光,東西兩岸"愛河曼波""黃金愛河"咖啡藝文廣場,散發迷人的咖啡香及快慢交替的美妙樂音,令人不自覺放慢腳步而融入其中,港灣城市的水岸悠閒,及「愛之船」的河面曼波,期使鹽埕水岸風華再現。

詳細介紹可參訪愛河官方網頁,http://pwbgis.kcg.gov.tw/Love/

 

 

澄清湖

 

澄清湖位於高雄縣鳥松鄉,原本是高雄地區的工業用水源地,舊名大貝湖、大埤湖,民國43年整建,48年開放為風景區,至民國52年,先總統 蔣公因見湖水清澈改稱為『澄清湖』後沿用至今;澄清湖湖面廣達103公頃,有『台灣西湖』之美譽;澄清湖分為風景區、水源地、遊憩區三部份,除水源區不開放外,其餘地區均可入內參觀。

澄清湖風景區佔地375公頃,沿著湖畔開闢了很寬敞的環湖道路,風景點分散在環湖道路兩側;從澄清湖觀光大門開始,依序為海水館、淡水館、三橋(九曲橋、鵲橋、吊橋)、柳岸觀蓮、富國島、中興島、中興塔、千樹林、忠靈塔、青年活動中心、三亭攬勝及得月樓等景觀;其中青年活動中心,設有體能訓練場、泳池、射箭場、林間小屋 及大型露營區,園區內的先總統蔣公行館-澂清樓也已開放供民眾參觀。

詳細介紹可參訪澄清湖官方網頁,http://chengcinglake.water.gov.tw/